輔助醫療修例擬放寬中醫轉介 業界冀勿收緊專業守則

2025年05月12日 01:00
東網電視
更多新聞短片
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就《輔助醫療業(修訂)條例草案》發表意見書。
政府早前公布《2025年輔助醫療業(修訂)條例草案》,將職業治療、物理治療等「輔助醫療業」改稱為「專職醫療業」;允許病人接受醫生或中醫師診斷後,12個月內無需轉介便可直接尋求專職治療服務等。香港職業治療學會(HKOTA)就《條例草案》發表意見書,學會會長方少麗指出,有近兩至三成需要職業治療病人,都有使用中醫服務。其中中風、重症,以及工傷康復個案,同時有接受中醫治療的人高達6至8成。不過現行機制之下,病人看完中醫後,需先再看西醫並獲其轉介,才能使用職業治療服務,往往需時數星期,甚至數個月,盼修訂後能讓職業治療師更容易為病人提供服務。
學會認同修例的「轉名」規定,認為可肯定業界的專業性,亦讚同放寬病人接受中醫診斷後的轉介機制,但同時亦希望政府會維持甚至放寬現時的職業治療師守則。方少麗指出,目前按照職業治療師的專業守則,在緊急或指定情況,包括從事社會服務等情況下,治療師可免轉介直接提供服務。而所謂的緊急情況或社會服務,則例如中風患者曾經跌倒,職業治療師透過機制免轉介提供服務,例如為病人提供復康支援、協助病人在家中加裝扶手等。她希望政府日後修訂加強立法時,維持現時守則,甚至能「放鬆返少少」,讓職業治療師更容易為病人提供服務。
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代表巫崇榆是一位私人執業的職業治療師,主要為精神科,包括為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學童提供服務,亦有過與中醫師合作的經驗。她指出,不少SEN學童的家長有帶其子女接受中醫治療,例如針灸等,若條例獲通過,可讓醫療人員合作更順暢,並加快治療進度。她又形容職業治療的服務「有一半在醫院外、在社區內」,維持守規有助治療師繼續支援病人。
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、議員陳永光指出,中醫與職業治療在香港鮮有,但在中國內地「一啲都唔新鮮」,不少內地中醫院的「康復科」中,亦配有專職治療服務,包括職業治療、言語治療等,相信在港推行不算困難,亦可讓更多病人受惠。若條例獲通過,陳希望各個醫療行業多加溝通,例如職業治療師或要學習中醫術語,以便了解中醫師診斷。
據政府數字,去年「長者醫療券計劃」的醫療人員中,中醫人數最多,職業治療師只有880個。被問及有否需要推動業界參加計劃,巫崇榆指出,現時本港約有3,400多名職業治療師,當中只有約1成多有私人執業,服務收費一般會按諮詢時間、節數計算,故較難以與中醫服務直接比較。